那么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 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

 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“问世间情为何物”描写的是大雁。“问世间情为何物”出自元好问的词作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,这首词写于元好问赴并州应试途中。当时诗人听闻了一只大雁因为自己的伴侣被捕杀而殉情而死的故事,便买下这对大雁,将它们合葬并写下了这首词。

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原文

  乙丑岁赴试并州,道逢捕雁者云:“今旦获一雁,杀之矣。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,竟自投于地而死。”予因买得之,葬之汾水之上,垒石为识,号曰“雁丘”。时同行者多为赋诗,予亦有《雁丘辞》。旧所作无宫商,今改定之。

  恨人间、情是何物?直教生死相许。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?欢乐趣,离别苦,是中更有痴儿女。君应有语: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景,只影为谁去?

  横汾路,寂寞当年箫鼓,荒烟依旧平楚。招魂楚些何嗟及,山鬼自啼风雨。天也妒,未信与、莺儿燕子俱黄土。千秋万古,为留待骚人,狂歌痛饮,来访雁丘处。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翻译

  泰和五年,我到太原参加考试,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,他说:“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,我就把它杀掉了。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,不肯离开,最终碰死在地上。”我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,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,堆些石块作为标记,叫作“雁丘”。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,我也有一首《雁丘辞》。因为旧作不协音律,故现今将旧作加以修改订正。

  怀着遗恨对人间问道:爱情究竟是什么?竟使双方生死相随。南飞北归都比翼双飞的大雁,渐渐老去的双翅经过了多少个寒暑?在漫漫长路中经历过团聚的欢乐,以及离别的苦楚,其中还有像像人间痴情儿女一样殉情的悲剧。孤雁应该想诉说:面对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,在重山阻隔的夜里,该形孤影单地为谁奔波呢?

  横渡汾水的路上,当初汉武帝巡幸时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萧鼓绝响,只留下荒烟笼罩着平林。吟诵《招魂》已无济于事,山鬼也只能在风雨中枉自悲啼。但双雁生死相随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,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只有一抔尘土。所以我把它安葬在此,留待千秋万代的文人骚客狂歌痛饮来到雁丘凭吊。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注释

  1、摸鱼儿:又名“摸鱼子”“买陂塘”“迈陂塘”等。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。宋词以晁补之《琴趣外篇》所收为最早。双调,一百一十六字,前片六仄韵,后片七仄韵。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,宜用去声。《历代诗余》《词综》《词则》作“迈陂塘”。

  2、乙丑岁:金章宗泰和五年乙丑(1205年),时元好问十六岁赴试:赶考,前往应试。《词则》误作“试赴”。并(bīng)州:即今太原,或误作“智州”。

  3、道逢:路上遇到。

  4、今旦:一作“今日”。

  5、汾水:即汾河,在山西省中部。

  6、累石为识(zhì):堆石头以为标志。识,标志,记号。

  7、雁丘:殉情的大雁之坟墓,在今山西阳曲县。一作“雁邱”。

  8、时:或无此字。

  9、无宫商:指音律不协。宫商,泛指音律。

  10、骚人:诗人,文人。

  11、恨人间:一作“问人间”,《历代诗余》《词综》《词则》作“问世间”。恨,怅恨,遗恨 [5] 。情:或误作“清”。

  12、直教:竟使。或作“怎教”。

  13、双飞客:指成双成对的大雁。或脱此三字。

  14、老翅:或脱“老”字。

  15、是中:此中。或衍“有”而作“是有中”。

  16、有语:或脱“语”字。

  17、万里:或脱此二字。

  18、暮景:《历代诗余》《词综》《词则》等作“暮雪”。

  19、为谁:《词综》《词则》等作“向谁”。

  20、荒烟:荒野的烟雾。平楚:平林,远树。或脱“楚”字。楚,丛木。

  21、招魂:《楚辞》篇名。楚些(suò):《楚辞·招魂》句尾皆有楚人惯用的语气词“些”。

  22、山鬼:《楚辞》篇名。自啼:《历代诗余》《词综》《词则》作“暗啼”。

  23、天也妒:上天也妒忌大雁生死相随。

  24、未信与、莺儿燕子俱黄土: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不会像普通莺莺燕燕一样一死化为黄尘。未信,不相信。燕子,或误作“蝶子”。

  25、千秋万古:千秋万代。

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描写的是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赏析

  此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,上片以拟人手法叙述大雁之间的故事,下片悲叹人世的兴衰,痛悼大雁的殉情。全词围绕着开头的发问,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,情节并不复杂,行文却腾挪多变,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,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。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创作背景

  据词序,金章宗泰和五年(1205年),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获知双雁故事,因而创作《雁丘辞》。

  《摸鱼儿·雁丘词》作者介绍

  元好问,字裕之,号遗山,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市)人。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,但父祖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,七岁就能写诗,二十岁即名震京师。二十七岁时,因蒙古军南侵而从家乡流落到河南。兴定五年(1221年)中进士,历任内乡令、南阳令。天兴元年(1232年),擢尚书省椽,不久,又除左司都事,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。金国灭亡后,曾被押送聊城(今山东聊城市)羁管,后回故乡从事著述,终生不仕元朝。著有《遗山集》等。

分享经验:http://www.ydcr.com/jiaoyu/doc/5951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