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标志着气温进一步升高,天气也变得更加炎热。此时阳气渐渐助长,各类果蔬开始进入旺盛时期,同时也是钓鱼、采摘的好时节。那么,小暑节气的自然现象变化是什么?下面跟随易道小编一起来看看吧!
小暑节气的自然现象变化
1、高温天气:小暑我国的南方地区在小暑时节平均气温一般为33°C左右;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,7月中旬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°C、日最高气温高于35°C。而在西北高原北部,此时仍可见霜雪,相当于华南初春时节景象。
2、出梅:小暑开始,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。江准一带梅雨通常在7月8-12日结束,有些年份出梅期会延迟。梅雨结束后,绝大部分地区进入了盛夏高温季节。
3、入伏:华南东部,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,开始进入伏旱期,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。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7日是在小暑来临后的第10天。
4、多雨季节:小暑开始我国东部准河、秦岭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,降水明显增加,且雨量比较集中:华南、西南、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。
5、雷雨天气:小暑前后,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,常与大风、暴雨相伴出现,有时还有冰查,容易造成灾害。
小暑节气影响农业吗
小暑时节,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,常年7、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%以上,一般为3天左右。但在华南东部,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,多连晴高温天气,开始进入伏旱期。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,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,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、防洪措施,尽量减轻危害。
华南、西南、青藏高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;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,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,及早蓄水防旱在此时显得十分重要。
小暑节气有哪些习俗
在过去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“食新”习俗,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,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,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,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。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,伏日人们食欲不振,往往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苦夏,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,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,有“元宝藏福”的意思,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。
综上所述,小暑前后会有高温天气、、出梅、入伏、雷雨天气、多雨季节灯自然现象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