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大都是现在的北京市。元大都从1267年开始修建,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,历时18年之久,城墙周长28公里多。公元1272年,忽必烈改中都燕京为大都,大都从此成为元朝的政治中心。元大都规模宏伟,规划整齐,有巍峨的宫殿、雄伟的寺庙、美丽的园圃、宽敞的街道。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兴建的都城,也是13-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。
大都的总设计师是刘秉忠,参与选择建筑方位和绘制城郭经纬、祖社朝市等图形的有赵秉温等一批人,负责指挥监工的是汉军万户张柔、张弘略父子、行工部尚书段桢等人,郭守敬担任都水监,修治元大都到通州的运河,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。
刘秉忠参照《周礼》中的《考工记》所载的“九经九轨”、“面朝后市”、“左祖右社”等礼制,在金故城中都东北部,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。
大都的城墙采用传统的夯土板筑方法修建,基部宽,顶部窄,横截面呈梯形。马可波罗记载:“墙基宽十步,高二十步”,以苇草排编遮盖土墙来防雨水摧塌,也就是苇城之策,也让元朝大都城墙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地方。
大都的城门比较有特点,长方形的城墙四周共开十一门。东面三门是光熙门、崇仁门、齐化门;西面三门是平则门、和义门、肃清门;南面三门是文明门、丽正门、顺承门;北面独开二门是建德门、安贞门。
为什么大都城门没有筑成对称偶数,偏偏开为十一门呢?这有两种说法,其一,是刘秉忠按照《易经》中的“天五地六”,“五”是天数,“六”是地数,结合起来,“十一”就是天地之中,故城门十一个!
最流行的说法是:都设计者刘秉忠附会传说中哪叱的形象,蓄意构成三头六臂两足状,南三门象征三头,东西六门是六臂,北面二门象征两足,寓意是借助哪叱的法力护卫都城,降伏龙王解除缺水之患。刘秉忠如此设计,给汗八里增添了神秘色彩。